高中课改后,新增了“研究性学习”课,高中一年级为每周必学3节课,三年共有15个学分,是学分最多的课程。昨日,记者从武汉部分高中获悉,这一课改“主力课”要么未列入课表,有些列入了又常改成“物理”或“化学”课。那样,“研究性学习”为什么遭遇困境?“说的是研究性
学习课,事实上成为物理和化学的培优、补差课,哪有哪些动手研究?”昨日,武汉某高中高中一年级学生告诉记者,课表上虽列了“研究性学习”,但上课时,老师要么上物理或化学的新课,要么把要点“讲深”,弄点竞赛题让他们“做一做”,然后再“讲一讲”。
记者获悉,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武汉多数重点中学没什么大动静,基本上处于应对了事的状况。譬如学生可选择的研究内容极少,基本上还是统一上大课混个学分,还有学校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物理等学科为主,成了变相的补课。不少学校觉得,专门辟出课时来搞研究性学习,实在是费时。
“从外地高考考试策略来看,这一块没专门的考试内容,哪个会把宝贵的时间腾出来搞这类花样呢?”武汉一所重点中学有关负责人说,高考考试是指挥棒,中学教学一定是跟着高考考试走,除非以后我省高考考试策略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有所体现,不然这门课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摆设。
“除去高考考试重压外,师资水平也是瓶颈。”另一所高中校长觉得,“研究性学习”类似“课题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但现在,多数高中老师的常识结构单一,缺少研究经验。“若老师点拨不到,既耽误时间,也影响学生探究兴趣,还不如上物理和化学课简单。”
对此,武汉教科院院长王池富表示,研究性学习不可以开成“理化和数学课”,也不可以成为“培优补差”课。“它更深的意思是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并在拓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合作精神、科研能力、动手能力等。这也正是新课改的任务之一。”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不只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还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王池富院长觉得,“近年来,我省高考考试命题已体现出这一特征,通过联系实质解决问题与新课标进行衔接。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接触一些课本外的常识,既能丰富同学们的常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也符合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育界有关人士觉得,三年后,我省将面临课改后初次“新高考考试”。届时,研究性学习内容应该会有所强化,那些忽略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大概要吃苦头。所以,抱着“应试思想”的学校应该对研究性的学习加以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