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出国溜达的小伙伴都了解,到某些国家必须要带上电源转换器。
因为世界各国及区域的电力环境不同,民用电压也存在差异,各国电器的电压适用范围也不同。
先来看一组各国民用电的电压状况:
100V:日本、朝鲜(仅2国)
110~130V:美国、加拿大、巴拿马、古巴、黎巴嫩、墨西哥等国,与中国台湾等约30国(区域)
220~230V:英国、德国、法国、中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奥地利、荷兰、菲律、泰国、挪威、新加坡、印度、纽西兰、澳洲 ……约120国(区域)
当然,使用220~230V电压的国家,也有视区域需要并用110~130V电压的情形,如瑞典、俄罗斯。
原来,世界上用220V交流电的国家还是挺多的。
----------------------------------------------------------------
问题来了?
为何国内不和美国一样,用110V的交流电呢?
小伙伴朴素的想法是:电压低一点,貌似安全一点啊。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且听慢慢道来。1879年,爱迪生制作出成效最好的碳丝白炽灯,当时的白炽灯在110V直流电压下运行好,爱迪生觉得这是配电中安全经济的电压。
但后来,另外一个电压等级——220V也被在低压范围推荐用。
在两大天才爱迪生、特斯拉就"直流强还是交流强"的问题大吵一番后,美国慢慢开始常见使用了110V的交流电。
当然,美国在电力系统的进步过程中其实出现过不少电压种类,但以110V和220V为主,并在进步过程中110V渐渐胜出。
伴随现在电器的进步,传输方法的进步,110V电压和220V电压其实用起来没不同。
那样,国内为什么不学习星条国,使用110V的交流电电压呢?
由于,在美国使用110V交流电压后,欧洲觉得110V电压太低,在传输中损耗大了些(那时候,变压和高压传输还不是非常常见),带动某些电器也不够给力,就力推220V,并被后来大部分国家继承。
大伙了解,旧中国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可以,能降低一点损耗、降低一点铜等金属的消耗,当然是非常不错的,220V容易被供电运营商同意。
清光绪十六年(1890)上海开始用白炽灯,电压为100V,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公共租界开始日夜供电,电压改为200V。
1930年9月12日,国民政府以建设委员会会令形式公布中国第一个电压频率标准,规定220V和50Hz作为中国的规范电压和标准频率。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能省一点当然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多次拟定的"额定电压和频率标准"与"供用电规则",都是沿用220V作为标准。
那样,110V的电比220V的电要安全一点吗?
原则上,越低的电压自然安全性越高。有人计算过,在对人体产生病生理反应甚至致命性的害处的时间上,110V需要的时间确实要长于220V,差个100毫秒左右……
但事实上,110V和220V都大大超出了安全电压的范围。
除此之外,在触电的时候,真的决定安全性的是经过的电流大小,所以是不是发生危险,更取决于触电环境。
另外一个小伙伴很关心的问题是:
一些常用电器带到海外去用,是否会由于电压差异而产生问题呢?
同属一种电压体系的普通电器带到海外去用,电压一般不会有问题,由于大多数的电器都有20%的电压浮动范围如电炉,电饭锅等,由于即使在国内有时的电压最高也可达250V,因此230V的电压只不过让他们加热得更快,没多大问题。对那些电压需要严格和价格比较昂贵的电器,即使同属一种电压体系,假如电压不同还是建议要用旅游变压器,以免烧毁电器或影响电器的用法寿命。
假如高电压电器带到低电压的国家去,如中国用220V的电器带到美国110V的环境下,通常情况下是不可以用的,即使勉强可以用总是也是苟延残喘或如老牛拉车一样用功能大优惠扣。
不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机灵的国际化企业可能注意到了各国电压上的差异,因此,设计的不少电器本身有适配电压的,即可以合适100V—240V的电压。